阿雅拉着李伟的衣角,小声说:“李叔叔,你们一定要早点回来。我把小玥姐姐的千纸鹤挂在竹楼里了,等着你们。”她从兜里掏出块磨得光滑的鹅卵石,上面用彩笔歪歪扭扭画着一座小房子,“这是我画的大厨房,有烟囱,还有好多小朋友。”
晚上七点,竹楼里的火塘依旧旺着,考察队四人围坐在一起,整理当天的物资和账目。小张拿着账本,一条一条念:“今日收到物资:小甜捐防蚂蟥袜子20双、速干毛巾20条(已到);宝妈群捐儿童雨衣100套(下午到乡镇政府,明日送达);刘姨捐现金300元(已到账);县卫健委捐防蚊虫药膏20瓶、感冒药10盒(已到);牧区巴特捐赠风干羊肉20斤(下周到货)。月捐计划新增300人,现在每月稳定筹款1800元,够‘勐腊竹灶坊’初期的食材成本了。”
“建设方案也初步定了,”小张打开平板电脑,展示着设计图,“主体用本地的楠竹搭建,环保又透气,厨房分教学区和操作区,教学区放四张竹桌,能同时容纳30个孩子上课;操作区做六个竹灶,都是傣家常用的样式,孩子们学起来方便。县文旅局协调了5万元资金,用于买厨具和食材,阳光厨具厂还捐了5套儿童厨具,下周和巴特的羊肉一起到。”
阿海喝了口热茶,说:“我回去就组织渔村的渔民们捐海鲜干货,虾干、鱼片都寄过来,让雨林的孩子也尝尝大海的味道。小海说,要和阿雅做笔友,互相分享做饭的故事,还说要教阿雅怎么晒虾干。”
周小雨翻着手机里的照片,那是渔村孩子和雨林孩子的合照,是上次捐赠时拍的:“我明天就把这些照片洗出来,贴在厨房的墙上,让孩子们知道,虽然隔着山海,但大家都是好朋友。”
李伟拿起手机,对着竹楼外的星空,录了一条短视频:“家人们,‘勐腊竹灶坊’的选址定了,就在村小学旁边,孩子们的期待就是我们的动力。从渔村的‘望海贝坊’到雨林的‘勐腊竹灶坊’,从海鲜到菌菇,爱心从来没有距离。月捐计划还在继续,每1元都是一份温暖,每一句鼓励都是一份力量。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搭建起跨越山海的厨房,让每个孩子都能吃上热乎饭。”
视频的最后,他把镜头对准火塘边的阿雅,小姑娘正帮玉姐择菜,月光洒在她脸上,笑容格外灿烂。背景里,是雨林深处的虫鸣和远处的溪水声,还有孩子们清脆的笑声。
深夜的雨林格外安静,李伟躺在竹床上,听着窗外的雨声,心里充满了力量。他想起渔村的小玥,想起雨林的阿雅,想起牧区的巴特,想起直播间里那些素未谋面的粉丝——正是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爱心,让公益厨房的种子在雨林里扎下根。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会有更多的泥坑,更多的风雨,但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勐腊竹灶坊”的炊烟一定能早日升起。
第二天清晨,考察队准备返程,阿雅和孩子们早早地在路口等候,每个人手里都拿着用芭蕉叶包好的菌菇,叶子上还留着露水。“李叔叔,这个给你带回去,让渔村的小朋友也尝尝雨林的味道。”阿雅把菌菇塞进李伟手里,眼里满是不舍,“我会好好学认字,以后给小玥姐姐写信。”
拖拉机发动了,孩子们挥着小手,喊着“再见”,声音在雨林里久久回荡。李伟回头望去,阿雅还站在路口,手里举着小海送她的卡通创可贴,像举着一面小小的旗帜。阳光穿过晨雾,洒在雨林的每一个角落,也洒在孩子们充满希望的脸上。
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不久之后,“勐腊竹灶坊”的炊烟会在雨林里升起,就像渔村的“望海贝坊”一样,为孩子们送去温暖和希望。而这份跨越山海的爱心,会像雨林里的藤蔓,紧紧缠绕,不断生长,直到每个孩子都能在温暖的厨房里,吃上一碗属于自己的热乎饭。
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m.2yq.org)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