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的眼睛瞬间亮了,像雨后天晴的太阳,粗糙的手指反复摩挲着“玉米种植区”的标注。“120亩?”他的声音发颤,“能产多少粮?够不够18座厨房用?”
“完全够!”周小雨肯定地说,“每亩产1200斤,120亩就是斤,够所有厨房吃一年,剩下的还能做玉米糌粑当零食!”
李建国突然掏出个磨破黑边的塑料本,封面“农业技术推广”的字已经模糊,边角用透明胶粘了又粘。泛黄纸页上记满农作物习性,连不同海拔、降水量的种植技巧都标得清清楚楚,玉米螟防治、青稞育苗的手绘插图虽拙,却精准。“藏区厨房海拔高,得种‘藏青2000’,耐寒,4000米以上都能活,150天成熟,赶在大雪前收;贵州就种‘渝糯7号’,85天熟,避得过梅雨,糯得很,娃们爱嚼。”
他越说越精神,后腰的疼仿佛都被压下去了,声音愈发洪亮:“明天我就叫农户来培训!‘沙藏玉米法’‘青稞轮作技巧’,我全教给他们!”他突然攥住李伟的手,掌心老茧蹭得皮肤发痒却滚烫,“娃,你看,爸不是没用的累赘!”
李伟望着父亲眼里久违的光,鼻尖一酸,赶紧别过脸——这份因价值而绽放的神采,比任何勋章都耀眼。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也是这样捧着笔记本,在田埂上教他认禾苗:“粮食是根,不能丢。”原来有些信念,早刻进了血脉里,代代相传。
第二天雨停了,天边泛起鱼肚白,空气里飘着湿土的清香。李建国起得比鸡早,换了件干净蓝布衫,后腰绑着周小雨连夜买的加厚护腰,提着旧笔记本往村头大槐树走,脚步虽缓,却异常稳。
槐树下已聚了十几个农户,王婶提着竹篮来,里面的玉米粑冒着热气:“李叔,先垫垫肚子。”她语气犹豫,“不是不信您,去年我家玉米被淹得精光,实在经不起折腾了。”张大爷也附和:“我们种惯了老品种,新品种要是亏了,娃们的学费都没着落。”农户们窃窃私语,有人悄悄往后退。
李建国咬了口玉米粑,举起笔记本郑重地说:“大家放心,从选种到防虫,我全程跟着。”他翻开插图页,“这‘沙藏玉米法’,把种子埋湿沙里催芽,发芽率能高三成,我家后院已经备好沙,今天就能泡种。”他蹲下身,摊开掌心的“金穗1号”,“这籽儿饱满、芽眼深,是好种!我用四十年种地的名声担保,亏了算我的!合同签好,收购价每斤比粮站高2毛,一户种3亩,最少多挣1800块——既让娃们有饭吃,又能给自家添收入,是积德的事!”
王婶看着他掌心的好种子,又瞥了眼他后腰的护腰,终于点头:“李叔,我信您!我家3亩全种‘金穗1号’!”有了带头的,农户们立刻响应:“我家2亩!”“我家出5亩!”槐树下瞬间热闹起来,李建国耐心答着问题,额角的汗都顾不上擦。
三天后,朝阳把“建国种植园”的红木牌匾照得发亮,旁边“烟火同心,暖饭传情”的公益旗在风里猎猎作响。120亩地全翻好了,土松得能攥出汁,灌溉渠的水“哗哗”流着,像给土地接了脉。农户们扛着锄头站在田埂上,眼里满是盼头。
李建国换了身新蓝工装,护腰依旧绑着,在田埂凉棚里做培训。凉棚是竹竿搭的,农户们坐在长凳上记笔记,有人架着老花镜,听得格外专注。“这就是‘金穗1号’,”他举着种子对扩音器说,“每穴播2粒,株距30厘米,深度5厘米——深了芽顶不出来,浅了会被鸟啄。浇水要‘见干见湿’,土能攥成团、不滴水,就正好。”
他走下凉棚,蹲在田埂示范挖坑:“看,这样挖既省劲,种子又能坐稳。”王婶举手:“李叔,下雨了种子会不会烂?”“咱们修了排水渠,‘金穗1号’抗涝,短期泡着没事。”李建国拍了拍她的肩,“有我在,保准大家丰收。”农户们都笑了,记笔记的笔速更快了。
李伟站在种植园入口,望着父亲微弯却挺拔的背影,忽然懂了:传承从不是硬扛,而是把半生经验变成别人能接的希望;父亲的价值,不在种多少地,而在把种粮的本事和心传下去。
播种那天格外热闹,农户们扛着农具来,孩子们也举着小铲子学挖坑,脸蛋沾着泥,像群小花猫。李建国在田埂间穿梭指导,护腰被汗浸黄了都没察觉。正午李伟递来水壶,他擦着汗指田里的种子:“都是希望,看着踏实。”他望向远方,“我还想试种青稞,成了藏区厨房就不用千里调粮了。”
李伟点头——父亲的种植园里,长的是粮食,藏的是对娃们的牵挂,传的是扯不断的爱心。微风过田埂,吹起父亲的白发,也吹动了刚播下的种子,摇出满田的希望。
播种第五天,李伟正在装种植园监控——画面要同步到公益平台,让每笔捐赠都透明。线路刚铺一半,手机震得厉害,屏幕上“沈亦舟”旁的红色紧急符号,刺得人眼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m.2yq.org)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