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高脚椅普及后,跪拜逐渐带有卑微之意,作揖才是得体的礼节。这是因为唐宋以前人们都席地而坐,跪拜只是挺直上身行礼,双方都要回礼。秦汉后虽然君臣有别,但皇帝仍要起身答礼。直到椅子普及,从椅子上起身下跪才显出尊卑之别。
元代开始,这种带有屈辱性质的跪拜礼又被强行推广。史书记载:汉朝时皇帝要为丞相起立,晋唐时君臣都坐着议事,宋朝开始站着,元朝改为跪拜,后世沿袭。元朝规定下级见上级必须行跪拜礼。
明朝时期,朱氏王朝延续了这一陈规,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同级官员相见,则位卑者行大礼,位尊者安坐受礼,有公务则需跪禀。
这种等级分明的制度在清代更是登峰造极,不仅大臣奏事要跪,连皇帝下旨时群臣也必须跪听。
《瞑庵杂识》记载,大学士曹振镛晚年位极人臣,门生请教为官之道,他直言: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这六字真言成为清代官场生存法则。
朱慕对此深恶痛绝,他认为宋代以后的跪拜礼实质上是统治者缺乏自信的表现,常见于少数族群统治多数族群的王朝。
正是由于这种不自信,统治者才需要通过臣子的卑躬屈膝来彰显权威,通过严苛的礼制和思想控制来维持统治。
元代开此先河,清代则将其发挥到极致。清代士大夫早已丧失宋代文人的气节,甚至以能在皇帝面前自称为荣。
自元朝起,跪拜礼原有的敬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下位者自我贬低的意味。
清末开明人士对此强烈反对,谭嗣同曾痛斥清廷以繁复跪拜之礼摧折士人节气,以严苛文字之狱禁锢思想言论。
另有士人批评道:近来士风日下,官员日益骄横,以致阿谀逢迎成风,婚丧嫁娶皆行重贿,立碑建祠极尽谄媚,跪拜之礼习以为常。
至于明朝,朱慕认为这与朱元璋的出身有关,加之元朝旧制的影响。他感觉朱元璋骨子里透着不自信,这种心态在其登基后愈发明显——诛杀功臣、沿袭元制、大兴 皆是明证。
朱元璋对百姓的体恤,既有巩固统治的考量,也包含着阶级认同。
但明朝自朱元璋之后,跪拜礼逐渐宽松,不似元清两朝严苛,这说明朱氏子孙已无出身自卑。
作为穿越者,朱慕充满自信,甚至有些过度。尽管他刻意收敛,但那种超越时代的优越感仍会不经意间流露。
朱慕身上那股与众不同的气质,反而让人更愿意信任他、追随他,这绝非仅仅是系统的加持。
在这个汉人备受压迫近百年的时代,一个骨子里充满自信的汉人,其吸引力不言而喻。
古人云:“礼者,时为大。”
礼仪的根本在于顺应时势。
因此,朱慕认为,既然跪拜之礼已带有强烈的尊卑意味,废除便是理所当然。
阶级只代表身份差异,皇帝高于大臣,大臣高于百姓——但在人格上,众生平等。
礼仪应当表达的是尊重,而非尊卑!!!
朱慕多次公开主张废除跪拜之礼,如今胡惟庸却在他面前来这一套,他没当场踹翻这家伙,已是给足面子。
胡惟庸见自己拍错了马屁,顿时慌了神,脸色涨红,猛地跳起来喊道:
“大帅英明!咱们汉人跪得太久了,连我都忘了站直的滋味,一见大帅威严,便不由自主跪下。但我想,若有一天大帅得了天下,必会让汉人挺直腰杆,不再屈膝!那便是天下汉人站起来的一刻!大——帅——威——武——!!!”
“大帅威武!!!”
又是一阵山呼海啸。
朱慕暗暗惊讶,这胡惟庸反应极快,口才了得,还善于揣摩人心,难怪历史上死得那么惨!(胡惟庸:草!一种植物。)
小插曲过后,朱慕入城,军队则前往城外大营休整。
次日,大帅府中。
朱一、郭英前来拜见,同行的还有一名黑脸矮壮的汉子。
“你叫方国珍?”朱慕打量着对方,内心毫无波澜。
作为朱重八的弟弟,他早已习惯身边围绕历史名人,见怪不怪。
“末将方国珍,见过朱大帅。”
矮壮汉子抱拳行礼。
朱慕大笑起身,高大的身形给方国珍带来压迫感,但他脸上的笑容又让这份压力消散无形。
“我听朱一、郭英说,此次攻打浙江,方兄弟立下大功,我朱慕感激不尽。”
方国珍连忙道:“朱将军和郭将军皆是豪杰,一路势如破竹,末将只是略尽绵力,不值一提。大帅切莫称我为兄弟,末将如今是朱将军麾下,大帅便是主公,尊卑不可乱。”
方国珍言辞谦逊,称朱一、郭英为豪杰。
但朱慕心里清楚,此人同样不凡。
在史书记载里,这位浙江豪杰总能在朝廷与义军间左右逢源,更神奇的是每次都能全身而退,官位反倒节节高升,最终竟坐上了元朝江浙行省参政的宝座。
这般能耐,足见其过人智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我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请大家收藏:(m.2yq.org)大明:我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