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筑城的宏大工程,如同一个被投入滚烫油锅的冰块,瞬间激起了冲天的喧嚣与沸腾。数以千计的军士、工匠和征调来的民夫,如同密集的工蚁,散布在选定的靠海城址上。号子声、夯土声、锯木声、凿石声、监工的吆喝声、海浪的拍岸声,交织成一曲混杂着希望与艰辛的雄浑乐章。
王二的“王字什”如同一道流动的警戒线,恪尽职守地游弋在这片繁忙工地的外围。他们分成数队,日夜不停地巡逻,警惕着可能从陆地或海上而来的任何威胁。得益于王二周密到近乎苛刻的布置,开工以来,尚未发生任何敌情,这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宝贵的安全保障。
然而,筑城这等浩大工程,困难总是不期而至,而且往往来自意想不到的方向。
最初的兴奋过去后,一个致命的难题逐渐浮出水面,并且日益严峻:石材短缺!
筑城需要海量的石材,用于构建坚固的城基、墙角、城门以及关键部位的墙体。按照最初的设想,主要石料应取自宁远周边山峦。但实际开采后才发现,附近山体的岩石多为风化严重、质地疏松的砂石岩,并不适合作为筑城的主料。少量可用的青石矿脉,则位于更深的山中,开采难度大,运输距离远,效率极其低下。
工地上,堆积如山的木材和砖坯旁,用于砌筑的石料却寥寥无几,进展最快的几段城墙地基,因为缺少足够的条石垒砌,不得不放缓了速度,甚至出现了停工待料的情况。负责工程的工部官员急得嘴角起泡,民夫们无所事事地聚集在一起,窃窃私语,一种焦躁不安的情绪开始在工地蔓延。
“再这样下去,别说按期完工,就是垒起个土围子都难!”一名工部的吏员在向孙承宗汇报时,几乎是带着哭腔。
中军大帐内,气氛凝重。孙承宗眉头紧锁,听着各方汇报。陆路转运石料成本高昂且风险巨大,海上运输则需要寻找合适的石场和足够的船只,远水难解近渴。
“难道天要绝我宁远?”一位老成持重的参将忍不住叹息。
就在这时,一直在旁负责汇报警戒情况的王二,脑海中猛地划过一道闪电!他想起之前勘察海岸线时看到的景象:那些在海浪中长期冲刷、棱角已被磨去不少,但体积巨大、质地坚硬的礁石和岸边散落的巨石!
“经略大人!”王二上前一步,声音打破了帐内的沉闷,“卑职或有一法,可解燃眉之急!”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孙承宗眼中闪过一丝希望:“讲!”
“卑职观察海岸,见海边多有巨礁顽石,历经海浪冲刷,质地坚硬远超山间风化石。若能将这些礁石、岸石开采,运至工地,岂非现成的上好石料?”王二语速不快,却字字清晰。
帐内先是一静,随即哗然。
“开采礁石?谈何容易!”钱员外郎第一个反驳,“那些礁石大半陷于滩涂泥沙,或半浸于海水之中,根深蒂固,人力如何撼动?即便撬动,又如何运输?难道靠人抬肩扛?”
“是啊,王什长,此法听起来可行,实则艰难百倍于山中采石啊!”另一位将领也摇头。
王二却并未气馁,他既然提出,心中已有初步构想:“诸位大人所言极是,直接撬运确非易事。但若我们能制作一些工具,或可事半功倍。”
他看向孙承宗,目光坚定:“卑职麾下,有几位弟兄原为木匠、铁匠,手巧且有想法。卑职恳请经略大人准许,让卑职带他们尝试制作一些吊装、牵引工具,专司海边采石之事!若能成,则石料难题可解;若不成,亦不耽误现有工事。”
孙承宗看着王二,这个年轻人再次给了他惊喜。在众人束手无策之际,他总是能提出别出心裁的想法,并且敢于承担责任。
“准!”孙承宗没有任何犹豫,“所需人手、物料,你可直接向工部钱大人申领。王二,此事若成,你为首功!”
“卑职领命!”王二抱拳,心中涌起一股豪情。这不仅是为了解决筑城难题,更是检验他“知识”能否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关键一步。
退出大帐,王二立刻返回驻地,将麾下那几名有手艺的士兵召集起来,其中就包括木匠出身的周老蔫和铁匠学徒刘小锤。
“弟兄们,筑城卡在了石料上,经略大人将海边采石的重任交给了咱们‘王字什’!”王二开门见山,将面临的困难和机遇摆在众人面前。
周老蔫是个四十多岁、沉默寡言的老兵,一听是木工活,浑浊的眼睛里顿时有了光。刘小锤更是兴奋地搓着手。
王二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利用杠杆、滑轮组原理,制作简易的起重装置(类似桔槔或更复杂的吊杆),用于吊起礁石;制作坚固的木质拖橇或滚木,利用畜力或人力将巨石拖运上岸。
这些原理对于现代人来说简单,但在当时,却需要巧思和实践。王二画出了极其简陋的示意图,更多的是依靠口头描述和比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萨尔浒幸存者:大明中兴第一战神请大家收藏:(m.2yq.org)萨尔浒幸存者:大明中兴第一战神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