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率军赶至虎牢关时,中军帐内正上演着一幕君臣相得的场景——刘协正与刘备细盘宗族谱系,得到杨彪、王允的示意后,他当即开口,语气带着孩童特有的郑重:“皇叔,天下大乱,朕孤悬于此,正需宗亲相助,今日便认下你这位皇叔!”
言罢,顺势下诏封刘备为豫州牧,将其从一县之令骤然拔擢至州牧高位。
刘关张三兄弟闻言大惊,齐齐伏地推辞:“陛下厚爱,臣等万万不敢受!臣三人起兵,只为扶汉安邦,绝非为谋取官爵!”
刘协语气恳切:“皇叔此言差矣。社稷倾颓,逆贼环伺,朕若不倚仗你们这般忠义之臣,又能指望何人?这些官职,不给忠臣,难道要给那些觊觎神器的乱臣贼子吗?”
话说到这份上,三人再无推拒之理,只得叩首谢恩。
帐外通报声起,曹操携大批粮草物资求见。
他步入帐中,他态度恭敬,力邀刘协移驾陈留,言辞间满是护主之心。
刘协抬眸,目光先扫过身旁的杨彪、王允、蔡邕三位老臣,又掠过刘关张坚毅的面庞,并未直接回应移驾之事,反而先对曹操鏖战虎牢关、筹备物资的举动大加夸赞,稚嫩的嗓音却掷地有声:“曹将军忠勇可嘉,乃汉室之栋梁!”
待曹操谢恩起身,他才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和却暗藏章法:“曹将军劳苦功高,朕封你为兖州牧——现兖州刺史刘岱,调任青州刺史。朕若移驾,便去兖州治所鄄城便是。”
曹操心中猛地一动——他深知刘岱绝不会轻易让出地盘,可刘协这道旨意,恰恰给了他名正言顺掌控兖州的法理依据。
他暗中打量这位年仅九岁的天子,见其应对得体、进退有度,虽明知封赏必是三位老臣商议的结果,但一个孩童能有这般气度与沉稳,已然远超其兄刘辩。
他当即伏地叩首,声音铿锵:“臣谢陛下隆恩!臣即刻派人清扫鄄城,整备宫室,恭迎陛下圣驾!”
不久后,孙策奉父命疾驰至虎牢关见驾。
刘协见他少年英武、眉宇间满是锐气,颇为赞赏,又连声夸赞孙坚征董卓、讨袁术的功绩,随即下诏:“徐州刺史陶谦升任扬州牧,朕命你父孙坚为徐州牧,即刻整军赴任!”
孙策大喜过望,连忙跪拜谢恩。
曹操立于一旁,心中已然明了:天子此番册封,是将兖州、豫州、徐州分别托付给曹、刘、孙三家,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如此一来,无论幽冀的公孙瓒、并州的张远,还是西凉的董卓,若想兴兵来犯,都需掂量三分这三家联手的实力。
只是他暗自思忖:天子究竟打算在哪里长久落脚?总不至于一直停留在虎牢关这等前线要地。
此后,曹操依谋士荀彧、程昱之劝,派夏侯渊、曹洪率军“打扫”鄄城,欲践行“迎奉天子”的大顺之举——他自始至终都认定自己对汉室一片赤诚,是匡扶社稷的不二之选。
而刘协虽也知晓曹操是忠臣,可每当对上他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眸,总莫名觉得浑身发紧、心头压抑,那份不适感说不清道不明,偏生挥之不去。
相较之下,他更偏爱关羽、张飞这等性情直爽的赤诚猛将,时常召两人近身交谈,眉宇间难掩信赖。
曹操敏锐地察觉到刘协的警惕,也明白迎奉天子入自己地盘的谋划已引起忌惮。
可他心中始终执拗:我一片好心匡扶汉室,何错之有?放眼天下,势力比他强的无他忠诚,有他忠诚的势力不及他,他才是最适合护佑天子的人。
待鄄城彻底“打扫”完毕,曹操再次入帐,请刘协移驾,苦口婆心地阐述其中利弊。
刘协并未直接回应,只让杨彪、王允、蔡邕三人应对,自己的目光却频频落在关、张身上。
就在此时,帐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夏侯兰在两名侍从的搀扶下缓缓走入,伏地上禀道:“陛下,南巡之事,已然妥帖。”
刘备闻言神色平静,显然早已知晓这个决策,并无半分异议。
曹操却是一愣,心中暗惊:南巡?这是不信任我,要去刘大耳的地盘?
他与刘备素来交好,此刻却不由自主地在心中唤出了“刘大耳”这个贬义称呼,满心赤诚被猜忌的滋味翻涌,五味杂陈。
刘协抬眸,目光在王允、杨彪、蔡邕三位老臣脸上依次掠过。
三人或微微颔首,或悄然捋须示意,眼神交汇间便达成了默契。
见状,刘协才缓缓转向曹操,语气温和地说:“曹兖州,鄄城行宫整备完毕,朕迟早会去。此番南巡,不过是想体察民情,安抚地方,朕一定会回来的。”
说罢,刘协起身便往帐外走,曹操刚迈动脚步,想紧随其后护在侧旁。
刘协眼角余光飞快扫过曹操急切的神色,脚步微顿,随即回身一把拉住关、张二人的手腕,眉宇间满是孩童纯粹的亲近与毫不掩饰的偏爱:“两位将军,与朕同行!”
关羽丹凤眼微抬,张飞咧嘴一笑,两只大手顺势覆住幼主的小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请大家收藏:(m.2yq.org)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