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尝?”青年操着生硬的汉话,给围观的孩童倒了点蓝色果汁,“甜的,不骗人。”
孩童抿了一口,眼睛瞪得溜圆:“像星星的味道!”
这一幕被路过的小石头画了下来。他今天没跟着阿木去试验田,特意来市集搜集素材——博古馆要添一组“万国市集”的壁画,让他负责草图。
“你的瓶子真好看。”小石头举着画板,指着玻璃瓶颈上的花纹,“比咱们的瓷瓶透亮多了。”
波斯青年眼睛一亮,从车底掏出个巴掌大的玻璃小瓶:“这个送你!装颜料正好,不漏水。”瓶身上刻着细密的缠枝纹,是波斯风格,却巧妙地加了几片中原的竹叶。
小石头刚接过瓶子,就听见身后有人喊他:“小石头!快来!”
转头一看,古丽雅正站在不远处的布摊前招手。布摊老板是个高丽妇人,货架上挂着五颜六色的麻布,最特别的是种灰绿色的粗布,摸起来像苔藓,却异常结实。
“这是用海藻纤维织的,”高丽妇人笑着说,“海水里泡不坏,做渔网最合适。”她拿起块布头,往旁边的水盆里一浸,捞出来甩了甩,果然不渗水,“上次从你们这儿换的桑树苗,在我们岛上活了!这布算是谢礼,随便拿。”
古丽雅正挑着布,听见这话笑了:“树苗活了就好,布我们按市价买。对了,你们的海带干还有吗?阿木说试验田的土壤偏碱,掺点海带灰正好中和。”
“有!”高丽妇人转身从麻袋里掏出两大包,“够不够?不够我让船上再送些来。”
小石头举着画板,把这一幕也画了下来——古丽雅低头挑布的侧影,高丽妇人递海带干的手,还有布摊上随风飘动的海藻布,画面里混着汉话、高丽语和偶尔蹦出的波斯词,竟格外和谐。
往前走,西域的香料摊前围了不少人。摊主是对回纥夫妇,丈夫称着胡椒,妻子用汉话报着价,算盘打得噼啪响。旁边一个穿粗布短打的中原汉子正跟他们讨价:“再便宜点呗?我买回去给酱菜铺腌咸菜,要得多!”
回纥妻子笑了,抓起一把孜然塞给他:“送你这个!腌菜放一点,香得能多卖两文钱。”
汉子乐了:“那我再添两斤!对了,你们要的桑皮纸,我让伙计送过去了,记得收啊。”
小石头的画笔停在半空。他忽然发现,市集里的“外人”好像越来越多了——卖胡饼的突厥大叔会用汉话讲笑话,做漆器的倭国工匠跟隔壁的竹编匠讨论着花纹,连街角修鞋的大食师傅,都学会了用中原的锥子补西域的皮靴。
正看着,肩膀被拍了一下。回头见是阿木,手里提着个藤筐,里面装着刚买的番薯和玉米。
“画得怎么样了?”阿木凑过来看画板,指着波斯青年的果汁车,“这玻璃确实好,回头让他们给试验田做几个温室罩,透光又保暖。”
小石头指着不远处的香料摊:“阿木哥你看,他们都混熟了!”
阿木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回纥夫妇正帮中原汉子把香料搬上板车,汉子则递给他们两个刚出炉的芝麻饼。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影子叠在一起,分不出谁是客谁是主。
“这才好。”阿木笑着说,“你看那西域的葡萄,在咱这儿结得比原产地还甜;咱的稻种去了南洋,一年能收三季。人和种子一样,换个地方,说不定能长得更好。”
小石头似懂非懂,低头在画板角落添了个小小的太阳,把所有影子都照得暖暖的。他想,这“万国市集”的壁画,大概就是要画成这样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市集上空的炊烟,缠在一起,分不清哪一缕来自胡饼炉,哪一缕来自馒头屉。
喜欢逆转的朱砂请大家收藏:(m.2yq.org)逆转的朱砂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