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仁教授的邀请函来得毫无预兆,却正中扶苏下怀。
一场关于秦史的小型学术研讨会,地点就在历史系那间颇具古意的“春秋堂”。
收到邮件时,扶苏的手指在键盘上悬停片刻。
这位李教授,像一把藏在丝绒里的古剑,优雅的学术外衣下,锋芒从不轻易示人。
这次主动抛来的“橄榄枝”,扶苏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是试探的触角,还是攻击的前奏?
研讨会当天,春秋堂内座位呈半圆形摆放,稀稀拉拉坐了约莫二十来人,大多是历史系的研究生和一些对先秦史有钻研的年轻讲师,空气中弥漫着旧书纸张和陈年木头混合的沉静味道。
扶苏选了后排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尽量收敛自身存在感,目光平静地扫过场内几张熟悉的面孔。
考古系的“活宝”张伟冲他挤了挤眼,做了个“看好你哟”的口型;旁边坐着的周悦,则是一贯的安静温和,只是眼神交汇时,传达出无声的关切。
李立仁教授卡着时间点步入会场。
他今日一身剪裁考究的深灰色西装,银边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如鹰隼,扫视全场,看到后排的扶苏时,嘴角似乎极不明显地向上牵动了一下,快得让人以为是错觉。
他步履沉稳地走到铺着墨绿色绒布的主讲桌前,清了清嗓子,温润而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在安静的室内响起。
“感谢诸位拨冗莅临。”
开场白是标准的学术腔调,滴水不漏,
“秦史研究,历久弥新,犹如一面棱镜,总能折射出不同的治理光谱。”
他的话语如同精心打磨的玉石,温润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尤其秦帝晚年,其治国思想的微妙转向,以及继承人选这一攸关国本的问题,更是迷雾重重,引人深思。”
扶苏的心微微一沉,开场便直指要害,这绝非漫谈的姿态。
李立仁接下来的阐述,如同在平静的学术湖面下投入一颗颗冰冷沉重的石子。
他侃侃而谈商鞅变法,语气充满欣赏:
“徙木立信,一诺千金,法令一旦颁布,贯彻到底,无论贵胄平民,触之即刑。商君之法,其雷霆手段,其立竿见影之效,实为帝国崛起之基石。”
他顿了顿,目光若有似无地掠过扶苏的方向,
“此等刚毅决断,塑造了秦魂。”
话题自然过渡到李斯。
“李斯相国,”
李立仁不吝赞誉,
“其焚书议,其尊法抑儒之策,后世或有非议,然不可否认,此举在帝国统一伊始,对于凝聚思想、消除异声、确保中央集权政令畅通无阻,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他用食指轻轻叩击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节奏带着某种压迫感,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效率,有时是生存与毁灭的关键抉择。”
讲堂里一片寂静,只有李立仁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在回荡。
扶苏能清晰地感觉到身边同学呼吸变得轻微,显然被李教授的权威气场所慑。
他不动声色地坐着,指尖却在膝盖上轻轻划过一个微小的弧度,仿佛在触摸两千年前那些冰冷的竹简纹理。
李立仁的话,如同淬毒的针,精准地刺向他心中最深的痛处与坚持。
“及至始皇晚年,”
李立仁的声音陡然变得更加低沉,带着一种追溯历史谜团的意味,
“陛下雄才大略,深谙守成之难,更甚于创业。其对继承者的考量,恐非仅仅依循长幼嫡庶之礼法。”
他微微俯身,目光如炬,扫视全场,如同在拨开一层层厚重的历史尘埃,
“诸位试想,一个经历了六合横扫、深知权力残酷本质的帝王,一个深惧身后基业动摇的统治者,其内心真正期盼的,究竟是一位以‘仁’为先的守成之君---”
话音在此微妙地停顿,恰到好处地营造出巨大的悬念,整个春秋堂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他并未直接点出“胡亥”的名字,但那未竟之语如同毒蔓般在每个人心头缠绕。
他挺直脊背,声音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笃定:
“还是一位能完美继承其铁血意志,以雷霆手段震慑朝野,确保帝国秩序永固的继承人?”
这最后一句反问,像一把无形的锤子,重重砸在扶苏的心坎上。
父亲晚年那日益深重的猜忌,那份源于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与对权力失控的恐惧,还有赵高那张谄媚笑容下深不见底的野心,无数画面碎片般冲击着扶苏的脑海。
李立仁的暗示,不仅是学术上的挑衅,更是将利刃捅向了他灵魂深处最隐秘的伤疤,对父亲最终抉择的痛彻心扉的质疑!
一股灼热的气流猛地从胸腔涌上喉咙!
扶苏几乎能听到自己指节因用力紧握而发出的轻微咔响。
他强迫自己深深吸了一口气,冰凉的空气暂时压制住了那股几乎要冲破理智的怒火。
不能冲动!
此刻拍案而起,只会正中对方下怀,显得气急败坏,毫无风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请大家收藏:(m.2yq.org)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