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在海拔四千米处遭遇强气流,机身剧烈颠簸,像是被巨人攥在手中的玩具。周远紧抓着座椅两侧的扶手,透过结霜的舷窗向下望去,只能看到一片翻滚的灰白色云雾——暴风雪吞噬了整个高原矿区。
周工,我们可能得返航!驾驶员转过头吼道,声音几乎被引擎轰鸣淹没,能见度为零,矿区说风雪太大,降落坪积雪已超过三十厘米!
周远解开安全带,踉跄着走向驾驶舱。他指着导航屏幕上闪烁的红点:那里有七个人困在井下,他们的氧气最多支撑四小时。有没有其他降落方式?
驾驶员与副驾驶交换了一个眼神:理论上...我们可以尝试绳降。但风速超过15米/秒,风险——
准备绳降。周远已经回到座位,开始往身上套降落装备,把我放到矿区指挥中心附近就行。
十五分钟后,周远悬在三十米高的钢索上,暴风雪像千万把冰刀刮过他的面颊。他眯起眼睛,勉强辨认出下方矿区的轮廓——几栋低矮的混凝土建筑,其中一栋屋顶上闪烁着应急灯。
他对着耳机喊道。
钢索开始下降,狂风却突然改变方向,将周远像钟摆一样甩向侧面。他的右肩重重撞上一根金属旗杆,剧痛瞬间窜遍半个身体。咬牙忍住呻吟,他用双腿缠住旗杆,艰难地解开了钢索挂钩。
当周远跌跌撞撞冲进指挥中心时,室内的嘈杂声骤然停止。十几个工作人员转过头,脸上写满惊愕。林妍第一个反应过来,她扔掉手中的对讲机,冲过来扶住摇摇欲坠的周远。
你疯了?这种天气敢绳降!她声音发颤,目光落在周远被鲜血浸透的右肩,医务兵!快叫医务兵!
周远摆摆手,径直走向中央控制台:情况怎么样?
控制台前坐着个满脸胡茬的中年男人,周远认出他是矿区安全主管赵德柱。屏幕上显示着矿井立体结构图,其中西翼2号巷道闪烁着刺眼的红光。
水位还在上涨。赵德柱的声音沙哑,被困人员在巷道最高处的避难硐室,但防水门只能坚持两小时。我们尝试了所有备用泵,但电力系统——
天工系统呢?周远打断他,调出系统控制界面,我发的应急程序收到了吗?
林妍递来一杯热水:程序收到了,但只激活了30%的液压支柱。西翼大部分传感器失效,系统无法定位压力点。
周远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调出系统日志。几行红色错误代码刺痛了他的眼睛——有人不仅破坏了传感器,还修改了核心定位算法。他打开背包,取出那个标记着异常数据0915的硬盘。
给我接井下。周远将硬盘插入控制台,我要和最有经验的矿工通话。
对讲机很快传来刺啦刺啦的电流声,接着是一个苍老但沉稳的嗓音:我是马洪山,目前井下负责人。
马师傅,我是周远。周远按下通话键,现在需要您配合做两件事。第一,描述透水点的具体位置和水量;第二,告诉我您感觉哪里岩层最不稳定。
对讲机沉默了几秒:透水点在2号巷道与老窖区交界处,水量大约每分钟五立方,带泥沙。岩层...我脚下三米处有空洞回声,左帮(巷道左侧)滴水明显增多。
周远迅速将这些信息输入电脑,同时调出地质勘探图比对。马师傅描述的位置与系统记录的异常压力区完全吻合。他转向林妍:把马师傅的声音接入系统。
什么?
天工系统的语音识别模块,最高权限可以启用。周远输入一串命令,如果传感器失效,就让最了解矿井的人成为系统的和。
控制室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盯着主屏幕。随着周远敲下回车键,系统界面突然变成深蓝色,中央出现一行白字:【语音辅助模式已激活】。
马师傅,现在请您继续描述井下情况,越详细越好。周远对着对讲机说,同时启动了系统的自主学习算法。
接下来的四十分钟里,控制室里的技术人员轮流与马师傅通话,引导他描述巷道每个细微变化。系统将这些语音信息转化为数据点,逐渐构建出一个没有传感器辅助的三维压力模型。
准备激活剩余液压支柱。周远活动了一下疼痛的右肩,手指悬在回车键上方,这会消耗备用电源的最后电量,但我们别无选择。
就在他即将按下按键的瞬间,控制室的门被猛地推开。一个穿着ST集团制服的女人大步走进来,身后跟着两名助理。她约莫三十五岁左右,利落的短发下是一张轮廓分明的混血面孔。
周工程师,我是丽莎·陈,ST集团技术总监。她开门见山,带着轻微的美式口音,我们的救援队就在隔壁矿区,有专业的水下机器人。
控制室里一片哗然。ST集团是国际矿业巨头,也是天工系统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周远眯起眼睛:陈总监来得真巧。
丽莎似乎没听出话中的讽刺:纯粹是职业操守。我们有六名中国工程师在救援队里,随时可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