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国际桥梁会议的会场灯火通明,周远站在演讲台上,身后大屏幕显示着矮寨大桥溶洞处理方案的三维动画。台下坐着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桥梁专家,前排正中是佐藤健二和他的助手们,中村裕也正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什么。
我们的复合基础方案不仅解决了溶洞稳定性问题,还比传统方法节省了28%的混凝土用量和15%的工期。周远用流利的英语讲解着,声音沉稳有力。
动画演示到关键处——波纹钢连续墙如一只巨大的手臂,紧紧环抱住溶洞区域,随后高压注浆形成的网状结构将破碎岩体固结成整体。会场响起一片赞叹声。
提问环节,中村第一个举手:周先生,贵方的方案缺乏长期性能数据支持。日本在类似地质条件下通常采用更保守的全桩基穿越方案,虽然成本高,但经过时间检验。
周远早预料到这类质疑。他调出一组数据图表:我们进行了1:10的缩尺模型试验,模拟了50年荷载和地震作用。结果显示复合基础的位移量比纯桩基方案小12%。他停顿一下,目光扫过全场,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科学基础上的超越。
会场一阵骚动。佐藤健二突然站起身,用日语说了几句,中村连忙翻译:佐藤教授问,你们如何处理地下水的长期侵蚀问题?
这正是方案最关键的创新点。周远微微一笑,切换到一张微观结构图:我们在混凝土中添加了自主研发的矿物掺合料,使抗渗等级达到P12,是国际标准的两倍。这项技术已在虎门大桥锚碇工程中成功应用五年。
佐藤仔细查看图表,突然用英语直接问道:数据很漂亮,但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如何保证?
瑞士SBB公司提供的实时地质雷达系统,周远看向会场某处,苏颖正对他点头微笑,配合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监测网络,可以精确控制每一立方米材料的质量。
辩论持续了近半小时,周远对每一个技术细节都对答如流。最终,当会议主席宣布时间到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佐藤健二走上前,主动与周远握手:周先生,中国的进步令人印象深刻。期待参观矮寨大桥。
中村站在一旁,表情复杂。会后交流环节,他找到周远:周先生,您在会上的表现...很出色。不过我们日本在悬索桥主缆防腐方面有最新研究,或许对矮寨大桥有帮助。
周远听出了话中的橄榄枝:技术交流永远欢迎。不过我们的主缆材料已经通过2000小时盐雾试验,性能超过JIS标准。
回酒店的路上,苏颖与周远并肩而行。东京的夜风带着微微凉意,苏颖紧了紧风衣:你今天太棒了。知道吗,茶歇时我听到好几个欧洲专家在讨论你的方案。
周远摇摇头:只是把团队的工作如实呈现而已。对了,那个瑞士雷达系统帮了大忙,还没好好谢你。
请我吃晚饭就行。苏颖眨眨眼,我知道银座有家不错的寿司店。
那顿晚饭是五年来两人第一次真正放松的相处。没有工作压力,没有过往阴影,就像老朋友一样聊着见闻和趣事。回上海前,苏颖在机场突然问:周远,这些年你后悔过吗?选择桥而不是...
周远知道她指的是什么:桥是我的使命。但...他犹豫了一下,人生不只有桥。
苏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转身走进安检通道。
回到矮寨工地,周远立即投入主缆架设的准备工作。主缆是悬索桥的生命线,而矮寨大桥的主缆将创下多项纪录——长度超过1600米,自重近9000吨,由近百根预制平行钢丝索股组成。
周工,索股牵引系统调试完成了。陈明从深圳赶来,带来了港珠澳大桥项目的经验,我们改进了虎门大桥的工艺,牵引速度能提高20%。
周远仔细检查着新型牵引机的控制系统:抗风措施呢?峡谷里的阵风可比珠江口凶猛多了。
增加了主动阻尼装置。陈明调出手机上的模拟动画,风速超过15米/秒自动启动,能抑制80%的振动。
看着昔日助手侃侃而谈的样子,周远不禁感慨时光飞逝。当晚,他特意叫上林涛和陈明,在工地板房里开了瓶白酒。
敬中国桥梁的未来。周远举杯,陈明,你现在是港珠澳的技术骨干了,有什么感想?
陈明脸红了:都是两位老师培养得好。其实...我最近在研发一套智能监测系统,可以实时分析主缆架设的精度误差。
哦?详细说说。林涛来了兴趣。
三人很快陷入技术讨论,酒倒被冷落在一边。陈明的系统利用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能即时发现索股排列的微小偏差并自动调整。这正好解决了矮寨大桥面临的高空高风环境下施工精度控制的难题。
天才的构想!周远拍案叫绝,立即在矮寨大桥试用,成功后可以推广到全国。
夜深了,林涛和陈明告辞离去。周远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夜色中隐约可见的桥塔轮廓。手机突然震动,是苏颖发来的消息:安全到家了吗?东京之行收获如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