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转向李文:“立刻联系北京交大、武汉岩土所、还有三峡集团搞边坡治理的那几位专家,把我带来的三峡边坡监测数据里,关于应力释放速率与变形关联性的那部分模型发给他们。请求技术支持,立刻进行‘让压支护’方案的紧急数值模拟和可行性论证!”
然后他对吴建国说:“老吴,组织你的人,成立技术攻关小组,我任组长,你任副组长。我们没时间等完美的方案了。基于现有认知,立刻设计一套‘让压型高预应力锚索+柔性防护网+智能实时监测反馈’的联合支护试验方案,先在变形最剧烈的E区搞一个试验段!”
周远的决断力和跨界整合资源的能力,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没有被锦屏固有的难题困住,而是迅速将三峡的经验教训转化为新的解题思路。
接下来的几天,指挥部灯火通明。电话会议接连不断,数据在网络上飞速传输,图纸修改了一版又一版。周远亲自审核每一个技术细节,与远在北京、武汉的专家团队激烈讨论,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他的胃病又犯了几次,吞下药片,喝点温水,继续工作。
吴建国眼中的疑虑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钦佩和振奋。他亲眼看到周远如何从看似不相关的领域(高铁路基沉降控制、三峡库岸治理)汲取灵感,如何逼着科研单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响应,如何在一片质疑声中,力排众议,推动着这个大胆的试验。
试验段方案终于敲定。新型的“让压锚索”被紧急设计、生产、运抵工地。这是一种带有特殊结构、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滑动并保持恒阻力的锚索。配合更加密集的传感器网络,可以实时监测岩体变形和锚索受力状态。
施工那天,边坡上下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周远和吴建国亲自在现场指挥。大型钻机轰鸣着,将新型锚索打入深部岩体。每一根锚索的安装,都伴随着监测数据的细微变化。
最初几天,数据令人窒息——边坡变形速率果然随着开挖的继续而加快,新型锚索按照设计开始了“让压”滑动。指挥部里,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有些人甚至开始怀疑这个冒险的方案是否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周远紧盯着监测屏幕,脸色苍白,但眼神依旧沉静。他根据实时传回的数据,不断微调着下一步开挖和支护的节奏,指挥若定。
“E区北部,变形速率已接近预设阈值,暂停开挖,启动第二序列加强支护!” “西南角,锚索受力稳定,允许适当加快下挖速度!” 他的指令清晰、冷静,仿佛不是在指挥一场生死攸关的工程试验,而是在下一盘精妙的棋。
时间一天天过去。在经历了最初令人心惊肉跳的“让压”阶段后,奇迹发生了——边坡的变形速率开始显着减缓,并逐渐趋于稳定!新型支护系统成功度过了应力释放的高峰期,如同一个高超的太极高手,化解了山体内磅礴的破坏性能量,最终将其牢牢“锁住”。
监测数据显示,试验段的稳定性远远超过了传统支护区域!
指挥部里爆发出难以置信的欢呼声!吴建国激动地一把抱住周远,这个硬汉子眼眶都有些湿润了:“成功了!周总!我们成功了!这鬼门关,让我们闯过来了!”
周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身体几乎要虚脱,胃部的疼痛再次袭来,但他脸上露出了许久未见的、真正轻松的笑容。这一刻的成功,不仅仅意味着锦屏工程一个重大卡点被攻克,节省了巨额成本和宝贵工期,更重要的是,它验证了一种应对极端地质条件的新思路、新技术。
这套基于“应力释放与协同控制”理念的智能支护系统,后来被命名为“锦屏模式”,并迅速论文化、标准化,成为了中国水电行业应对高地应力、强卸荷边坡的经典工法,也为未来雅江工程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技术储备和信心支撑。
初试锋芒,周远用一场漂亮的跨界技术整合与风险决策,证明了自己并非纸上谈兵,也赢得了锦屏建设者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他站在已然稳定的高边坡上,俯瞰着脚下奔腾的雅砻江和热火朝天的工地。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锦屏的考验还有很多,而雅江的挑战,将是这里的数倍之巨。但这一次的成功,像一把锋利的凿子,在看似坚不可摧的困难岩壁上,凿开了第一道充满希望的光缝。
西进的序曲,终于奏出了第一个强有力的音符。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