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陟使的仪仗算不上多么煊赫,但王命旗牌高擎,依旧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队伍离开长安,一路东行,越往东,官道两旁的景象便越发触目惊心。去岁雨水不均留下的痕迹尚未完全消退,今春的倒寒更是雪上加霜。田野里麦苗稀疏枯黄,许多田地甚至完全撂荒,偶尔可见面黄肌瘦的农人在地头刨食着不知名的草根树皮。衣衫褴褛的流民三三两两,拖家带口,沿着官道向西蹒跚而行,眼神麻木而绝望。
李恪下令队伍缓行,他不时停下,召来当地的里正、老农询问情况,甚至亲自下到田埂,抓起一把干裂的泥土察看。随行的文书官吏飞快地记录着王爷的言行和所见所闻。王德则带着几名护卫,警惕地注视着四周,尤其是那些混在流民中、眼神闪烁的窥探者。
“王爷,前面就是洛州地界了。”一名先行探路的护卫回来禀报,“洛州刺史崔焕,已率属官在州界驿亭迎候。”
崔焕?博陵崔氏?李恪目光微闪。五姓七家,山东士族,其势力在地方盘根错节,这洛州,看来是块难啃的骨头。
果然,在驿亭处,以洛州刺史崔焕为首,数十名州府官员身着整齐官袍,肃然而立。崔焕年约四旬,面容清癯,三缕长须,举止从容有度,见到李恪仪仗,上前几步,躬身行礼,声音温和却不失气度:“下官洛州刺史崔焕,率洛州同僚,恭迎黜陟使吴王殿下!”
他身后的官员也齐刷刷躬身,动作整齐划一,透着一股训练有素的意味。
“崔使君不必多礼,诸位请起。”李恪下马,虚扶一下,目光扫过众官员,最后落在崔焕身上,“本王奉旨赈灾,途经洛州,还要多多倚仗崔使君及诸位同僚。”
“殿下言重了,此乃下官等分内之事。”崔焕态度恭谨,滴水不漏,“下官已在城中备下接风宴席,并为殿下准备好了下榻的行辕,请殿下移步。”
“接风宴就免了。”李恪摆了摆手,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灾情如火,岂是饮宴之时?直接去州衙,本王要即刻查阅洛州户籍、田亩、粮储账册,并召集各县令,询问各地实情。”
崔焕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随即恢复平静,躬身道:“殿下勤政爱民,下官佩服。只是……账册繁多,整理需时,各县令分散各地,召集亦需一两日功夫。不若殿下先至行辕稍事休息,容下官令人将账册送至行辕,殿下慢慢批阅?各县令,下官也已派人去传,明日当可到齐。”
话说得合情合理,姿态也放得极低,但李恪却听出了其中的拖延之意。慢慢批阅?明日到齐?这是想将他圈在行辕,用繁琐的文书和拖延的时间来消磨他的锐气,让他无法接触到真实情况。
李恪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无妨,本王不怕繁琐。就直接去州衙吧,账册有多少便看多少。至于各县令,能到几个便先问几个。崔使君,带路吧。”
他语气坚决,直接翻身上马,示意队伍前进。
崔焕目光微凝,只得躬身应道:“是,殿下请随下官来。”
洛州州衙,气象森严。李恪端坐正堂主位,崔焕及州府主要官员陪坐下首。很快,胥吏们便抬来了十几口大箱子,里面装满了各类账册文书。
“殿下,此乃洛州近年之户籍、田亩、税赋及常平仓、义仓之账册,请殿下御览。”崔焕指着那些箱子,语气依旧恭敬。
李恪随手拿起最上面一本户籍册,翻看起来。字迹工整,条目清晰,乍一看并无问题。但他知道,真正的猫腻,绝不会摆在明面上。他不动声色,将账册放下,对随行的文书官吏吩咐道:“你们,将这些账册,尤其是涉及钱粮储运的,与过往年份进行比对,核算清楚,不得有误。”
“是!”几名文书官吏立刻上前,开始忙碌起来。
李恪则看向崔焕,开始问话:“崔使君,洛州去岁收成几何?今春灾情,波及几县?现有流民多少?州府常平仓、义仓存粮尚有几何?可够支应?”
他问题一个接一个,直指核心。
崔焕对答如流,显然早有准备:“回殿下,去岁洛州夏粮减产三成,秋粮略好,亦减两成。今春倒寒,主要波及洛水以北三县。现有登记在册流民,约八千余人。州府常平仓存粮三万石,义仓存粮一万五千石,若调度得当,支撑至夏收,应……应可无虞。”
他报出的数字,听起来似乎还能支撑,与李恪一路所见流民数量也大致对得上。但李恪敏锐地捕捉到他最后那句“应可无虞”中,那一丝极其细微的迟疑。
“三万石加一万五千石,共计四万五千石。”李恪重复了一遍这个数字,目光如炬,盯着崔焕,“崔使君,你确定,账册上的数字,与仓廪之中的实存,分毫不差?”
崔焕面色不变,坦然道:“殿下明鉴,账册乃据实记录,下官可立军令状!”
“军令状就不必了。”李恪淡淡道,“本王稍后,会亲自去常平仓与义仓看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