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研院的血腥气尚未散尽,长安朝堂的弹劾风暴已如山雨欲来。要求废止火药、裁撤武研院、严惩吴王李恪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甚至盖过了对死难工匠的哀悼。流言与“天谴”之说在市井间疯狂滋长,将李恪与他所执掌的武研院描绘成不祥与灾祸的源头。
在这片滔天巨浪中,吴王府与武研院却异乎寻常地沉寂。李恪闭门不出,谢绝一切访客,连日常的朝会都托病未去。这种沉默,在外界看来,更像是无力辩驳的心虚与认罪。
然而,在这看似认命的沉默之下,是暗流汹涌的彻查与紧锣密鼓的准备。王德与雷老头动用了一切能动用的力量,暗中排查武研院内外;那几片奇特的金属碎片被秘密送往可信的匠作处辨认;李恪则将自己关在书房,对着浩如烟海的典籍和武研院积累的数据,奋笔疾书。
三日后,一份与以往风格截然不同的奏疏,被直接递入了通政司,呈送御前。这不是请罪书,也不是辩白状,而是一份名为《陈火药利病并言边事疏》的万言书!
就在这份奏疏送达的当天下午,一道口谕传入吴王府:
“陛下召吴王李恪,两仪殿即刻见驾!”
该来的,终于来了。这不是普通的召见,而是决定武研院生死,也决定他李恪未来命运的审判。
李恪深吸一口气,换上亲王常服,神色平静地登上前往皇宫的马车。王德忧心忡忡地送至府门,低声道:“王爷,一切小心。”
李恪点了点头,没有说话。马车粼粼,驶过寂静的街道,驶向那决定无数人命运的帝国权力中心。
两仪殿内,气氛凝重得几乎令人窒息。李世民端坐于御案之后,面色沉静,看不出喜怒。但侍立一旁的张阿难却能感觉到,陛下今日的心情,远比处置崔焕、贬斥李泰时更加晦暗难明。御案之上,赫然摆放着李恪那份万言书,以及厚厚一叠弹劾他的奏章。
李恪步入大殿,依礼参拜:“儿臣李恪,参见父皇。”
“平身。”李世民的声音平淡无波。
李恪起身,垂首肃立。
殿内陷入一片死寂,只有殿外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以及漏刻滴答的轻响,敲打在人的心上。
良久,李世民才缓缓开口,拿起御案上最上面一份弹劾奏章,念道:“……‘火药者,凶戾之物也,声若妖雷,烟同鬼火,非仁德之世所宜有。吴王李恪,恃此小技,邀宠幸进,今酿巨祸,死人伤财,此乃天降灾异,以示惩戒!伏乞陛下,废此不祥之物,惩办肇祸之人,以顺天意,安民心!’”
他念得并不快,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如同冰锥,砸在光洁的金砖地面上。
念完,他放下奏章,目光如实质般落在李恪身上:“李恪,对此,你有何话说?”
压力,如同泰山压顶般袭来。
李恪深吸一口气,抬起头,迎向父皇那深不见底的目光,声音清晰而稳定:“回父皇,儿臣无话可说。”
“无话可说?”李世民眉梢微挑。
“对于弹劾儿臣‘恃小技邀宠’、‘肇祸伤人’之词,儿臣无需辩驳。功过是非,自有父皇圣心独断,亦自有青史后人评说。”李恪语气平静,仿佛在说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情,“然,对于奏章中所言,‘废此不祥之物’,‘火药乃凶戾之物,非仁德之世所宜有’之论,儿臣,万难苟同!故而上《陈火药利病并言边事疏》,恳请父皇御览!”
他没有为自己辩解一句,而是直接将争论的焦点,从个人得失,引向了火药本身的价值与帝国的未来!
李世民深深看了他一眼,拿起李恪那份厚厚的奏疏,却并未翻开,只是淡淡道:“奏疏朕已看过。你其中所言,火药乃‘国之利器,拓土安邦之基’,是否……言之过甚了?慕容孝隽之败,虽借火药之威,然李积用兵如神,将士用命,方是根本。岂可因一物之功,而蔽万众之力?”
这是质疑火药的实际作用,将其贬低为辅助之物。
李恪毫不退缩,朗声道:“父皇明鉴!李大将军用兵如神,将士英勇无畏,此乃我大唐立国之本,儿臣从未敢忘!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昔年强汉之所以能北逐匈奴,封狼居胥,除卫霍之勇、将士之锐外,强弓硬弩、精铁环首刀,岂无尺寸之功?”
他引经据典,继续道:“火药之利,不在于取代将士勇武,而在于倍增其威!陇右之战,若非火箭惊敌马阵,震天雷碎其胆魄,慕容孝隽五千精骑,岂会如此轻易溃败?我军伤亡,又岂会如此之轻?此乃以器物之利,保全将士之性命,扬大唐之国威!何错之有?!”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激昂:“至于‘不祥’、‘凶戾’之说,更是迂腐之见!刀剑可杀人,亦可护身;医药可救人,滥用亦可害命。器物本无善恶,唯在用之者何心!若因火药可伤人便斥为不祥,那军中万千刀弓,是否也该尽数销毁,以示仁德?!”
这番反驳,有理有据,气势磅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