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街道献策
工具零件的翻新工作告一段落,变现和打点的人情也交由老陈去运作,王超肩头的担子轻松了不少。这天上午,他想起之前计划的给街道办送些劳保手套和普通工具结个善缘的事情,便从空间里取出两打崭新的棉纱手套和几把质量不错的普通钳子、扳手,用一个半旧的麻袋装了,提着往街道办走去。
街道办设在城南一座旧式两层砖木小楼里,青砖外墙有些斑驳,木制楼梯踩上去吱呀作响。平日里这里还算清静,但今天,王超刚走进院子,就听到楼上传来一阵颇为激烈的讨论声,似乎人还不少。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沿着木楼梯走上二楼。只见不大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坐了七八个人。除了街道办的马主任和两位干事,还有几位眼熟的中年男女,看样子是辖区里几个居委会的负责人,另外还有两个穿着旧军装、气质沉稳的老者,估计是退伍下来的干部。众人围坐在几张拼在一起的旧办公桌旁,个个眉头紧锁,面前的搪瓷缸子里茶水早已没了热气。
马主任是个五十多岁、面容和蔼的微胖男子,正捏着眉心,一脸愁容。他抬眼看到王超进来,有些意外,勉强挤出一点笑容:哟,是王超啊,你怎么来了?有事?
屋里其他人的目光也瞬间聚焦到王超身上。如今王超在附近这一片也算是个了,先是家里日子肉眼可见地好了起来,接着姐姐进了纺织厂,邻居张胜利去了物资局,连带着他弟弟也接了班,这一连串的变化,街坊邻里都看在眼里,虽然不明就里,但都知道这小伙子有本事门路广。
马主任,各位叔叔阿姨,没打扰你们吧?王超将麻袋放在门后角落,客气地说道,我这儿正好得了点单位清理出来的劳保手套和旧工具,都是好的,放着也是放着,想着咱们街道或许能用得上,就送过来看看。
马主任闻言,脸色稍霁,点了点头:小王有心了,现在街道上事情多,这些东西还真用得着。你先坐,我们这正开会商量点棘手的事。
王超本想放下东西就走,但一位居委会大妈却像是抓住了什么似的,开口叫住了他:哎,小王,你先别急着走。你年轻,脑子活,见识广,正好帮我们参谋参谋。
另一位戴着眼镜的干事也推了推眼镜,附和道:对啊,王超同志,你最近接触外面的事情多,也给咱们出出主意。
马主任叹了口气,对王超解释道:是这么回事。上面下了指示,要求各街道想办法,因地制宜,尽可能安置辖区内的待业青年和社会闲散劳动力。咱们这片,光是中学毕业没工作、在家闲着的小青年就有二三十个,整天晃荡也不是个事。我们这讨论了半上午了,就想寻摸个路子,看能不能办个啥小厂子或者合作社,既能解决点就业,说不定还能给街道创造点收益。可这办什么厂子,怎么办,资金、场地、原料、销路...唉,千头万绪,难啊!
原来是这么回事,王超心中了然。1956年,城市就业压力已经开始显现,组织生产自救、兴办街道工厂和合作社确实是当时一条重要的出路。他沉吟了一下,没有立刻推辞,而是在马主任示意的凳子上坐了下来,做出一副认真思考的样子。
屋里众人都看着他,目光中带着期待,也有一丝审视。都想看看这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年轻人,到底能说出什么道道来。
王超整理了一下思绪,缓缓开口,声音清晰而沉稳:马主任,各位长辈,既然大家让我说,我就班门弄斧,说点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他先定了调子,然后才进入正题:我觉得,咱们街道要办厂子,首先得考虑几个实际问题。第一是资金。咱们街道底子薄,不可能投入太多钱,所以这厂子启动资金不能太高,最好是能利用现有条件,或者能找到投资小、见效快的项目。
众人都点头,这是大实话。
第二是产品和销路。王超继续分析,生产出来的东西,必须得卖得出去,能变成钱,厂子才能维持,工人才有工资。所以,产品最好是老百姓日常需要、不愁销路的东西,或者能跟国营厂矿、单位挂钩,给他们提供配套。
那个穿旧军装的老者眼睛微亮,插话道:小伙子说到点子上了,不能盲目生产,得找对销路。
第三是技术和设备。王超接着说,咱们街道的青年,大多没什么太高深的专业技术,所以生产工艺不能太复杂,设备也要简单、易操作、容易搞到或者自己改造。最好是能利用咱们本地的一些资源或者优势。
第四是管理和政策。王超最后补充,办厂子不是过家家,得有懂行的人管着,建立简单的制度。另外,也得符合上面的政策方向,比如现在鼓励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街道工厂这种形式,咱们就可以往这个方向靠,说不定还能争取到一些政策上的便利。
他这一番话,从资金、产品、技术、管理几个方面层层剖析,逻辑清晰,切中要害,听得在场众人都愣住了。他们讨论了半上午,吵来吵去也没跳出这个圈子,没想到被一个年轻人三言两语就概括得明明白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2yq.org)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