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南水腐乳
腐乳试制成功的喜悦还未散去,王超便迅速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小批量生产和市场投放。他深知,实验室的成功与规模化生产、市场接受度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第二天一早,他就在食品厂召开了生产协调会。马主任、何师傅、张保国以及两个车间的骨干都参加了。
各位,腐乳试制成功,只是个开始。王超开门见山,语气沉稳,接下来,我们要把这好东西变成能摆在供销社柜台上的商品。何师傅,您看这小批量生产,关键点在哪里?
何师傅捋了捋并不存在的胡须,沉吟道:关键是稳。发酵这关,量大了,温度和湿度更难控,得有人专门盯着,随时调整。腌制的料,比例要卡死,不能凭手感,每缸都得过秤。
何师傅说得对。王超点头,看向众人,所以,我们得定规矩。豆制品车间要抽调最细心的人,成立腐乳生产小组,由何师傅总负责。从豆腐胚的硬度、发酵间的温湿度记录、菌丝生长情况判断,到腌制料的精确配比、装瓶标准,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明确要求,记录在案。
他拿出昨晚熬夜整理的初步生产规范草稿:这是我根据试制过程和何师傅的经验,草拟的几个关键控制点的要求,大家看看,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马主任接过草稿,翻看了一下,虽然有些条文看不太懂,但对王超这种严谨的态度非常赞赏:好!就得这么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王,你就按这个思路抓,我支持!
张保国也表态:需要什么工具、架子,我们米粉车间全力配合!
谢谢主任和张叔。王超继续部署,瓶子清洗消毒必须形成固定流程,专人负责,建立检查制度。标签我已经画了草图,原味、辣味、酒糟味用不同颜色的纸区分,上面要写明产品名称、口味、生产厂家,还有......生产批次。他特意加上了最后一项,在这个年代显得有些超前。
生产批次?马主任有些疑惑,这有啥用?
万一哪一批产品出了问题,我们可以根据批次迅速找到原因,追溯源头,也能精准召回,不影响其他批号的产品。王超解释道,这也是对消费者负责。
马主任琢磨了一下,恍然大悟:有道理!还是你想得周到!就这么办!
协调会结束后,南水街道食品加工厂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开始围绕南水牌腐乳高效运转起来。
豆制品车间辟出了专门区域,何师傅带着精心挑选的几名工人,严格按照新的规范开始小批量制作腐乳胚,记录着每一个数据。发酵间安排了专人定时巡查、记录温湿度。张保国带着人加固了晾晒簸箕,制作了更多用于腌制的陶缸和装瓶用的工作台。清洗组也明确了分工,流水线作业,确保每一个玻璃瓶都光洁如新。
王超几乎泡在了生产一线,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他发现发酵间温度偶尔偏低,立即让张保国做了几个简易的、可移动的保温罩;发现装瓶时汤汁容易洒出,就和工人一起琢磨改进了漏斗和舀具。
几天后,第一批正式生产的南水牌腐乳终于下线了。一共三种口味,原味、辣味、酒糟味,各一百瓶。晶莹的玻璃瓶,贴着红、黄、绿三色简易标签,里面是色泽诱人、浸泡在汤汁中的腐乳块,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
马主任拿起一瓶,对着光看了看,爱不释手:瞧瞧!这品相!多地道!我看不比那些大城市来的货差!
当天晚上下班,王超特意用布兜装了两瓶腐乳带回家,一瓶原味,一瓶辣味。
晚饭桌上,当王超拿出那两个贴着标签的玻璃瓶时,立刻引起了全家人的好奇。
超儿,这又是什么新鲜东西?李秀兰接过瓶子,仔细看着标签,南水牌......腐乳?
妈,这就是我们厂新出的产品,用豆腐做的,下饭特别好。王超笑着打开原味的那瓶,一股特有的咸鲜香气立刻飘散出来。
他用干净筷子给每人碗里都夹了一小块。王建国沉默地就着米饭尝了一口,细细咀嚼,然后微微点了点头,难得地开口评价了一句:嗯,很下饭。
李秀兰尝了后,眼睛一亮:哎呀,这个味道好!又鲜又香,还不咸得齁人!比咱们自己家以前做的好吃多了!
王刚迫不及待地尝了辣味的,被辣得直吸气,却还忍不住又夹了一块:二哥,这个辣的够味!好吃!
王玥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小口原味的,眯着眼品味:香香的,滑滑的,好好吃!
看着家人对新产品的喜爱和认可,王超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这种把自己劳动成果与家人分享的满足感,是任何成就都无法替代的。
超儿,你们这腐乳,卖的时候要票吗?李秀兰关心地问。这年头,好东西大多要票证,普通人家想吃点好的不容易。
妈,这个不要票。王超肯定地说,这是我们街道厂自己生产、自己找销路的,属于计划外产品,直接用钱买就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2yq.org)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