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命下达的第二天,王超早早来到了食品加工厂。晨曦中的厂区比往日显得更加规整,工人们看到他,眼神里除了以往的熟稔,更多了几分敬畏和好奇。他直接走进了那间属于副厂长的、略显简陋但独立的小办公室。
他没有坐在椅子上空想,而是拿起一个新笔记本和钢笔,径直走向米粉车间。生产已经开始,空气中弥漫着米浆的微酸气息和蒸汽的湿润。他没有打扰正在专注操作的工人,而是沿着生产线默默观察,偶尔在本子上记录几句。他看到有个女工在切割粉皮时,边缘部分废弃较多;看到晾晒区有些架子的间距似乎不够合理,影响通风效率。
接着,他又来到豆制品生产区。这里更是热火朝天,大锅里的豆浆翻滚,何师傅正指导着一位老工人把握点浆的火候。王超注意到,磨浆机的噪音很大,相邻的工人交流需要大声喊叫;收集豆渣的桶摆放随意,有时会妨碍通行。
一个上午,他就在两个车间来回穿梭,不说话,只是看和记。这种沉默的观察,反而让一些工人心里有些打鼓,不知道这位年轻的副厂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下午,王超召集了两个车间的主任、技术骨干以及各班组长,在厂区空地上开了个简短的现场会。没有客套,他直接翻开笔记本。
“今天上午我看了看,大家都很辛苦,生产也基本有序。”他先肯定了大家的努力,然后话锋一转,“但是,有问题。有问题就得改,不改,我们就没法进步,没法把厂子搞得更好。”
他看向米粉车间主任张保国:“张叔,切割工序的废料率,我粗略估算比标准高了近半成。能不能琢磨一下,是刀片的问题,还是操作手法可以优化?哪怕只降低一个点,日积月累也是不小的数目。”
张保国愣了一下,随即点头:“这事我注意到了,正想找人看看刀片。超……王副厂长,你放心,我马上组织人排查改进。”
王超又转向豆制品区域的负责人:“磨浆机噪音太大,长期下去对工人耳朵不好,也影响沟通。看看能不能加个简易的隔音罩,或者调整一下工位。还有,豆渣桶必须定点摆放,划出明确区域,保持通道畅通,这是安全和效率问题。”
接着,他提到了晾晒架的间距、原料领用的登记细节、成品入库前的最后检查环节……他提出的问题都很具体,一针见血,都是生产中真实存在却又容易被忽视的细微之处。与会的老工人们一开始还有些不以为然,觉得年轻人新官上任想表现一下,但听着听着,神色都变得认真起来。因为他们发现,王超指出的这些问题,确实存在,而且确实影响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各位老师傅,各位组长,”王超合上笔记本,目光扫过众人,“咱们食品厂,现在不同以往了。我们是区里挂了号的重点集体企业,盯着我们的人很多。我们拿什么立得住脚?就是靠质量,靠效率!质量是生命线,这句话不能只挂在嘴上,要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每一个人的手上。”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加重:“从明天起,我们要立几条新规矩,也是我烧的第一把火。”
“第一,建立班组产量和质量日报制度。每个班组下班前,必须将当天的产量、以及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比如次品数量、原因简要分析)记录下来,车间主任汇总。我要每天看。”
“第二,设立‘质量红旗’和‘效率红旗’。每周根据日报数据和实际检查,评比一次,优胜班组获得流动红旗和实物奖励。连续表现突出的,年终评优优先。”
“第三,成立质量检查小组。由我牵头,各车间主任和技术骨干参加,不定期对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抽检,发现问题,当场指出,限期整改。”
“第四,鼓励技术小革新和小建议。任何人,只要提出对提高效率、改进质量、降低成本有用的点子,一经采纳,给予奖励。哪怕只是改进了一个小工具,优化了一个小步骤,都算!”
这四条措施,条条针对当前生产中存在的松散环节和潜力点。尤其是质量日报和抽检制度,等于给每个班组和每个人都套上了一个“紧箍咒”。而红旗评比和技术革新奖励,则引入了竞争和激励机制。
会场上一时寂静。几位老师傅互相看了看,眼神交流中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触动。他们能感觉到,这位年轻的副厂长,不是来混日子的,是真想干事,而且思路清晰,抓住了要害。
张保国首先打破沉默:“我看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前咱们是有点靠自觉,往后就得按制度来!王副厂长的这几条,我米粉车间坚决执行!”
何师傅也缓缓点头:“抓质量,是该紧一紧了。豆制品这东西,差一点,味道就差很多。抽检好,能让大家心里都绷根弦。”
两位车间主任和班组长见状,也纷纷表态支持。
王超知道,光有制度不行,关键在执行和坚持。“好,既然大家没意见,那就这么定。制度从明天开始试行。散会后,请两位车间主任把具体的要求跟各班组长和工人传达清楚,务必让每个人都明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2yq.org)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